为探寻非遗瑰宝,传承匠心精神,7月4日至5日,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开展了以“匠心筑梦·非遗传承”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后探访了金谷轩绞胎瓷博物馆与当阳峪古窑址。

实践队首站来到焦作金谷轩绞胎瓷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形态各异的绞胎瓷精品,从古朴典雅的茶具到富有创意的现代艺术摆件,无不展现着其独特魅力。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绞胎瓷“表里如一”的特性——器物内外纹理浑然天成、高度一致,这一特质使其被历代文人赋予了深刻的道德象征意义。队员们还近距离观摩了绞胎瓷“层层相叠”的核心制作工艺,深刻感受到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巧绝伦。
次日,实践队奔赴当阳峪村,探访绞胎瓷的发源地——当阳峪古窑址。这片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的古老窑场,斑驳的窑壁与散落的瓷片残件,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在现场,孟凡斌老师结合遗迹遗存,为队员们生动讲述了绞胎瓷的起源、发展鼎盛与传承脉络。从原料的精心配比、烧制火候的精准掌控,到匠人执着的匠心精神、器物承载的丰富文化寓意,孟老师的讲解层层深入,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非遗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亲身体验了绞胎瓷的独特魅力,深化了对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更结合专业所学,探索了传统工艺的创新路径。实践队将不忘初心,持续探索材料科学与非遗技艺的融合,为非遗传承贡献化工学子的力量。